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乡村筑梦兴沃土,围屋传韵续客章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本期让我们跟随2024级本科生曾琬茹的足迹,在屋舍与民俗的变迁中去领会广东乡村的日新月异,在温情与传承的不变中去感受深埋在我们心底的文化与血脉的共鸣。

广东省梅州市是我国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部分客家先民在此孕育出了有中华传统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文化。现如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大量梅州人口外流,青壮年劳动力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许多客家传统文化深陷无人传承的尴尬处境。
1、变迁:共绘乡村崭新图景
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地理位置和地形并不占优势。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操着一口乡音、黝黑精瘦的客家年轻人们拖着全部家当出门打拼,目的地不是远方,而是近在咫尺的珠三角。现如今,随着广东省内的基建力度逐渐加强,城际之间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渐趋完善,就在2024年9月初,梅州市终于迎来“全面高铁时代”。
经济的发展除了体现在交通系统的完善上,还有农村里的“旧貌换新颜”与“新旧并存”。大部分人家已经从老屋里搬出来,住进了这十几年间新建的小洋楼。
虽然人们住进了更宽敞明亮的新式农房,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对老房子的保护。以前梅州客家人多居住在半围龙屋里,搬离了老屋后,村民们并没有让老屋荒凉,而是定期派人去维护祖屋。
村民们也非常注意生态治理。有的村子曾经有过很严重的水患和河道淤积、河水污染等问题,后来在村委会的带领与村民们的自发组织下,建立了专人负责制,每月都会派人去疏通清理河塘、治理水污染。
2、传承:宣传春节民俗活动
客家地区的舞龙舞狮有着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的意味,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表演,且与祭祀相联系。
在观赏了几场表演后,曾琬茹敏锐地注意到客家地区的舞龙舞狮流传度比较小,服装和道具和以前比精致了很多,却远不如印象中小时候的热闹。据她了解,现在的表演更侧重于祭祀上的形式,而没有太关注年味气氛;表演者大多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认真有余,想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却到底有差距。
为了让客家舞龙舞狮文化走出去,曾婉茹提议开通各大社交平台的账号进行宣传。另外,镜头可以聚焦队里年纪比较小或者人数比较少的女生群体,体现故事的独特性。除了春节期间的祭祀功能以外,可以拓展一些更加面向年轻一代大众的领域,比如最近很火的将街舞与舞狮相结合的创意,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更好地抓住年轻一代的眼球。
3、寻根:体悟客家宗祠文化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首要因素是父子相承的同一关系”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
客家人口中的村子往往并非行政意义上的大村,而是大村下边根据宗族姓氏划分出来的各小屋或大屋。
区分一姓的重要标志是每一个屋的祠堂正门口上贴着的该姓所对应的堂的名称和标志性对联,比如曾婉茹母亲的娘家兴宁罗氏祖屋的宗祠,堂号“豫章堂”,右起“探花门第”,左承“理学家声”;父亲兴宁曾氏祖屋的宗祠,堂号“三省堂”,堂联为“武城世德,沂水家声”。如今一姓之下诸多的堂联堂号,既可以说是不同分支,也可以说是部落文明或氏文化的遗留。
同时,通过堂联和堂号也可以发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比如曾氏的三省堂的名称可追溯至曾参的名言,曾氏一脉选了“吾日三省吾身”这一句话中的“三省”一词来作为堂号,意在提醒子孙时刻警醒自己,检点行为举止。而罗氏的“探花门第”则反映了整个宗族文化重学上进的浓厚读书氛围。
结语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幸福感也不断增强,在未来一切向好的欢腾之下,乡亲们并没有忘记对自己宗族文化的认同,也没有忘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但同时,也要看到城镇化背景下梅州这个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闭塞的城市发展的不易之处。
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担与责。讲好家乡故事,我们年轻一代讲述者责无旁贷:要挖掘优秀故事的元素与内涵,积极为家乡文旅宣传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用镜头记录下流变,用真心助推起新变。